创新名城怎么建,这座城市有了新目标

2020-09-22 03:56 | 来源:张 晔 | 作者:未知 | [科技]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创新争一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标找差、学习借鉴、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新起点上推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有四个重大课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

        南京润和软件开发的智能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0年版全球创新指数中,南京排名第21位,在国内上榜的17个创新集群中,仅次于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

        “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习近平总书记9月11日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印象深刻。

        9月12日,南京市委市政府举行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研讨会,祝世宁等专家、企业家为创新名城建设把脉建言。

        祝世宁认为,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

        “四连跳”引发“创新四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0年版全球创新指数中,南京排名第21位,在国内上榜的17个创新集群中仅次于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

        记者查阅发现,在2017—2020年4年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南京从第94位、第27位、第25位到第21位,实现“四连跳”。

        但是,南京并没有止步于排名的上升,而是主动作为,提升内涵,面向未来城市发展和竞争发力。

        “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创新争一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标找差、学习借鉴、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新起点上推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有四个重大课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需要大家共同出主意、想对策。”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一是着眼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二是着眼新发展格局,如何做好“双循环”下的创新文章?三是着眼新发展布局,如何更好推进创新合作、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四是着眼新发展治理,如何完善创新顶层设计、推动科技创新走向全面创新?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分析认为,当前,南京乃至全省转型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疫情影响范围扩大、全球化进程受阻等重大形势变化,也面临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苏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交汇的重要历史机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

        “必须进一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率先探索走出一条从科技强、人才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王秦说。

        “上半年,南京GDP逆势增长,背后是创新的引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认为,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城市要当好突出重围的突击队,不仅要在已知领域攻坚,还要在更大的未知领域探索;不仅要利用好自身优势,还要会善用别人的资源,做到为我所用;不仅要打造自己的“小水桶”,更要贡献长板打造长三角的“大水桶”,做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加强基础研究点燃未来灯塔

        “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关于基础研究的指示,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

        “前不久,华为公司创始人、CEO任正非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座谈时提问:‘如果有人拧熄了灯塔,我们怎么航行?’”祝世宁对任正非的提问感触良多,他表示,点燃未来灯塔的责任无疑要落在高校上。

        他以下一代信息技术新赛道光电子集成芯片为例,指出发达国家普遍已在先进光电集成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光电集成技术平台。“我们应抓住光电集成新技术革命机遇,瞄准下一代信息技术,开发自主可控核心技术,解决技术难题,保障产业链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表示,当前,网络通信与安全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决定国家科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重大创新领域。紫金山实验室已实现未来网络、5G/6G通信领域多项核心技术突破,在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实验室成果应用落地,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人才团队及大中型企业入驻,构建网络通信领域产业价值链,打造生态环境,引领技术方向。”刘韵洁说。

        作为与会唯一企业界代表,华为中国区副总裁曹泽军认为,不论是打造创新名城,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形成自主可控关键技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和应用创新引导,发挥政府、企业、资本综合作用,鼓励研究机构、企业加大创新力度。”

        人才培养着眼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家座谈会的讲话思虑深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步子还要再大一点。步子大一点也是胆子大一点,引入更开放、更灵活的机制。”

        为此,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认为:“现在高校学生的实验比较少、时间非常短,特别是工程类的教育,教师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在国内某一所工科大学中不到5%。”南京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高等教育中“眼高手低”的现象却存在已久。

        刘庆曾在重庆大学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模式,以课堂学习——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五次实习累计达20个月。通过这种模式,三届毕业生的继续深造率达80%以上。

        因此,刘庆建议南京应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着眼解决实际问题,以产业需求为课题,以专业研究所和企业研发中心为平台,实行双导师制,让创新人才成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我们要完善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开展科研创造良好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说,南京建设创新名城,应探索建立人才市场定价机制,强化人才猎头公司作用。

        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孙斌也建议,在创新名城生态建设中,要进一步创新引才方式,通过平台+人才、渠道+人才、机制+人才等模式,集聚更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张敬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当前,创新名城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问题同在,我们要聚焦‘七个创新’持续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张敬华说,一是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解决更多重要技术创新问题;二是在企业创新上强化支持,高水平种好大树、育树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三是在产业创新上补链强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集群发展突破、新经济新产业突破;四是在融合创新上叠加优势,促进校地融合、产学研融合、科技资本融合,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五是在开放创新上深化拓展,重点发力“双循环”,聚力提升创新首位度和辐射力;六是在赋能创新上全面升级,拓展“科技+”思维,加快推动科技对各领域的渗透提升;七是在制度创新上彰显效能,走出一条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治理新路。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0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