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14:15 | 来源:长江商报 | | [IPO]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公司“重营销轻研发”特征显著。2025年上半年,其销售及分销费用占比升至28.91%,研发费用率不足0.5%。
羊奶粉巨头宜品集团正式冲刺IPO。
近日,宜品营养科技(青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宜品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海通国际与中信建投国际担任本次上市的联席保荐人。
宜品集团自称是“中国领先营养科技集团”,专注于羊奶粉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的数据,2024年其在中国羊奶粉市场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4.0%。
但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这个“行业老二”IPO之路隐忧重重。财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净利分别同比下滑10.36%、42.57%;净利率从2022年的16.2%持续降至7.0%。
公司“重营销轻研发”特征显著。2025年上半年,其销售及分销费用占比升至28.91%,研发费用率不足0.5%。
存货风险也值得关注。2025年上半年,宜品集团的存货规模进一步增长至8.02亿元,库存周转天数高达361天。
此外,宜品集团子公司2024年3月曾因生产的特医食品牛磺酸检测值不达标,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其能否顺利通过IPO,又能否突破困境,有待观察。
净利率持续走低
据了解,宜品集团的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创建的北安乳品厂,2006年牟善波接手后改名为北安宜品努卡乳业有限公司,开启了企业新发展阶段。经过多年发展,其产品矩阵涵盖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牛奶粉、儿童及成人配方奶粉产品等。
目前,宜品集团已经成为羊奶粉行业龙头。以2024年零售额计算,宜品集团在国内羊奶粉市场排名第二,市场份额达14.0%,仅次于澳优乳业旗下的佳贝艾特,后者市占率高达24.8%。
宜品集团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其业绩表现存在一定波动性。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02亿元、16.14亿元和17.62亿元,其中,2023年同比增长15.1%,2024年增速放缓至9.2%;其净利润分别为2.27亿元、1.68亿元和1.72亿元,2023年同比下降25.21%,2024年同比微增2.50%。
2025年上半年,宜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8.06亿元、5668.8万元,分别同比下滑10.36%、42.57%。这是该公司近年来首次出现业绩双降,显示出公司面临的经营压力正在加大。
净利率持续走低更令人担忧。2022年—2025年上半年,宜品集团的净利率分别为16.2%、10.4%、9.8%和7.0%,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这一变化趋势反映其盈利能力正在减弱。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业绩下滑和净利率不断走低的背后,是销售费用高企与库存周转恶化的双重挤压。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5年上半年,宜品集团销售及分销费用逐年攀升,分别达到2.4亿元、3.71亿元、4.32亿元、2.3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17.1%、23%、24.5%、28.91%,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奶粉市场竞争之激烈。
上述同期,宜品集团存货分别为6.1亿元、7.19亿元、7.88亿元、8.02亿元;库存周转天数分别为276天、296天、307天和361天。不断增长的存货和延长的库存周期不仅占用大量资金,也增加了市场变化带来的滞销风险。
此外,在销售渠道上,宜品集团还高度依赖第三方经销商。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合作经销商超过2000家。2022年—2025年上半年,经销商贡献的收入分别为10.39 亿元、11.39亿元、12.38亿元和5.3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74.1%、70.6%、70.3%和66.5%,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是主要收入来源。
研发费用率不足0.5%
目前来看,宜品集团的业务构成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医食品)、婴幼儿配方牛奶粉、成人及儿童奶粉、OEM及乳制品相关材料。
其中,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仍是公司收入主力。2022年—2024年,该业务收入从7.72亿元增长至10.33亿元,占比从55.1%提升至58.6%。2025年上半年,尽管该业务毛利率仍保持在59.6%的高位,但其营收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6个百分点至55.6%,显示出主营业务增长乏力。
面对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宜品集团正积极寻求突破,重点发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医食品)业务。目前,该业务也成为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其收入从2022年的0.24亿元增至2024年的2.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3.3%,2025年上半年收入进一步增长至1.30亿元,占总收入比重已达16.1%。
不过,从招股书数据来看,尽管宜品集团的特医食品业务正快速发展,但仍面临诸如行业监管、市场竞争和自身运营等多重不确定性。以市场竞争为例,宜品集团在特医食品婴幼儿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2024年中国市场前五大公司合共占零售额的90.8%,而宜品集团位居第五,零售额不及第一名营收的1/10。
此外,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招股书中,宜品集团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增长”,但其研发投入却与营收规模形成鲜明反差。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宜品集团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991.0万元、841.8万元和801.4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42%、0.52%和0.45%。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为372.4万元,同比有小幅提升,研发费用率为0.46%。
作为对比,国产奶粉行业龙头中国飞鹤2022年—2024年研发成本分别为4.93亿元、6.11亿元和5.85亿元,研发费用率保持在2%—3%之间。羊奶粉龙头佳贝艾特母公司澳优乳业2022年研发费用率达2.53%,2023年—2024年小幅下降至1.7%左右,但仍明显高于宜品集团。
长江商报记者还注意到,宜品集团在招股书中专门强调了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宣称其产品出厂前需经历逾900项检测并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
但实际上,宜品集团子公司曾因食品抽检不合格被国家有关部门通报。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显示,北安宜品努卡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葆安素特殊医学用途婴儿无乳糖配方食品,其牛磺酸检测值未达到产品标签明示值的80%要求,存在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问题。
总体来看,宜品集团凭借全产业链与产品创新立足细分市场,但此次IPO能否助其在竞争中抓机遇、突破特医食品等领域,仍待观察。
《电鳗快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