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释放巨大经济当量

2021-12-27 08:17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作者:吴蔚 | [产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时近年末,一则“世界级数学家加入华为”的消息冲上热搜。这位引发热议的法国天才数学家洛朗·拉福格加入华为后,将继续研究拓扑斯理论,而这是人类迈向数...

        2021年,尽管面临外部环境的多重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仍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行稳致远。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全球最全工业门类得到巩固和发展、产业链与创新链加速融合的同时,中国企业深入探索基础研发、以技术引领产业聚变、抢抓“双碳”绿色转型机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将带来国家竞争力的升维。事实表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工业国,中国科技创新在向更深更广、更快更强、更高更远多个维度延展,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当量。

宇量深广企业拓展基础研究前沿

        时近年末,一则“世界级数学家加入华为”的消息冲上热搜。这位引发热议的法国天才数学家洛朗·拉福格加入华为后,将继续研究拓扑斯理论,而这是人类迈向数学界“无人区”的重要一步。

        拉福格并非华为“高鼻子”人才战略的第一次落地。此前华为于2020年在法国巴黎设立的拉格朗日数学计算中心,早已网罗了三位和拉福格一样荣膺菲尔兹奖的顶级数学家,从事平均场博弈论和大规模动态交互系统、高阶范畴论、形变理论等前沿理论的研究。

        无独有偶,此前京东在发布三季报时也表露出继续加强基础研究的决心。据悉,京东探索研究院已联合英伟达建成全国首个基于SuperPOD架构的超大规模计算集群——天琴α,与海内外高校合作提出ViTAE模型和学界领先的哺乳动物姿态估计数据集,持续推动在超级深度学习领域的全球领先性AI基础研究。

        这是中国企业不断拓展创新边界的一个缩影。在大规模、高速度、广领域的“从1到10”应用创新、“从10到100”的产业创新之后,中国企业已经将研发触角延伸至基础研究领域,聚焦于“从0到1”的突破。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基础研究成为撬动产业革新的重要杠杆已是共识。曾几何时,俄罗斯数学家的一套原创算法,帮助华为在欧洲打开市场;土耳其数学家发表的一篇论文,给5G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发展的传奇在中国不断上演,也必将在未来的产业革新进程中创造出新的传奇。例如拓扑斯理论一旦突破,不仅会推进数学研究的进程,还有可能作为理论基础为通信理论、人工智能等领域打开新的空间。

        正是对基础研究的产业共识令中国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日益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年中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4393.1亿元,从投入主体看,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18673.8亿元,占比76.6%,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绝对主体。

        而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研发投入排名中,位列榜首的华为2020年研发投入高达1419亿元,阿里巴巴、腾讯、吉利、百度、京东、美团、网易、美的等企业的研发投入位居前列。其中,华为和百度核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都超过了15%,而且华为以拥有9万件发明专利成为有效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

        据透露,截至2020年底,华为全球员工总数约19.7万人,其中研发员工约10.5万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3.4%。对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对探索领域的不断拓展,这正是华为在被打压和封锁的困难环境中不仅活下来而且“有质量地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如果公司没有对基础科学和研究的重视,没有与世界前沿科学家的深入合作,没有对基础研究人员的重视,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雄厚的理论技术与工程积淀,那么面对美国的打压和封锁,存在的难题可能就无法化解。”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

        在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持续加强研发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基础研究进一步撬动产业变革未来可期。

由快到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聚变

        地下534米的矿井深处,全球最深5G网络正在赋予黑黝黝的矿井新的活力,智能巡检机器人、一键呼叫“网约车”、实时手机视频通话……这就是在2021世界5G大会上荣获5G应用设计揭榜赛决赛一等奖的山西新元煤矿5G智慧矿山项目的日常场景。在5G技术的支撑下,中国采矿业的“智变”正在加速推进,一场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变革正在中国采矿业展开。

        不仅是在采矿业,在交通、能源、港口等行业,甚至是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5G也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背景。其低时延、大带宽、广连接的技术优势,为自动化场景和大流量业务提供支撑。商用两年来,越来越多的5G应用从辅助生产向核心领域渗透,推动各行各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中国5G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数据显示,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累计建成5G基站超115万个,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1万个,数量和创新性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从5G到人工智能、从物联网到自动驾驶、从量子计算到杂交水稻……中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出大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从世界制造业大会到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从世界5G大会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从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到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中国科技赋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全球目光,海外科技企业纷纷携高科技产品、创新技术和项目蜂拥而至,寻求技术落地与产业发展的机会。

        科技创新正在引领产业升级,赋能实体经济。在业内看来,这种“乘数效应”将催生经济实现聚变式发展,一场难以估量的颠覆性变革新图景即将展开。

        以5G为例:一方面,5G将带动核心芯片、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技术突破;另一方面,5G与制造、交通、能源、医疗等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高清视频等不断实现技术升级。更为重要的是,未来5G的融合应用,将驱动多个前沿技术领域交叉创新,重构全球科技领域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举措,对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说。

        数据显示,我国5G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25年,5G将带动1.2万亿元左右的网络建设投资,将拉动8万亿元相关的信息消费,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2.93万亿元。

        2021年,面对发展中遭遇的各种困难挑战,中国经济仍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表现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成长壮大。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创新引领作用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快速增长。从单月数据看,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7.9%和112%;从累计数据看,1至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

高举远识“双碳”绿色转型放眼未来

        深蓝色的光伏板、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科技感十足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在青海,半荒漠化的“风沙之地”,如今成了新能源基地;

        管廊纵横交织、反应炉高耸挺立……在陕西,煤炭通过一系列反应“由黑变白”,实现了高效清洁利用,制成了可降解的牙刷、碗筷,甚至还有医用的可吸收缝合线和骨骼支架等环境友好型终端产品;

        巨龙般的管廊凌空飞架、吞噬废钢的“巨兽”发出耀眼的红光……在河北,海上运来的物料通过连接厂区和码头的皮带通廊直接入仓,从源头上解决了汽车运输烟尘排放等污染问题,而短流程炼钢以电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省去了焦化、烧结、高炉等高排放生产环节……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全国各地高耗能的能源、化工、钢铁、交通等行业纷纷加快了绿色转型进程。

        毋庸置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不仅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正在赋能一切生产要素,中国经济将由此迎来新的空间升维。

        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今年3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持续深化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水电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的组件。国际能源署今年发布的《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报告也指出,中国是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车电池等关键清洁能源技术的最大制造商。

        不仅是在创造增量的制造环节,在改造存量的转型升级领域,低碳进而零碳的技术和产品均有着巨大的机遇。以5G为例,每比特能耗大约只有4G的1/10,但可以提供30倍的4G容量。信息通信技术所带来的全球节能和减排量,将远超其自身运行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据全球电子可持续性倡议组织(GeSI)预测,到2030年,信息通信技术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将帮助减少全球碳排放的2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双碳”目标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必将开辟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双碳”经济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围绕碳排放可能会出现技术范式的彻底变革。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变化,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更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碳中和一定会推进更新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碳中和不单纯是一个绿色的故事,更是一个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这是一个发展范式的改变,我们正走在世界前沿,想象空间无比巨大。”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2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