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 03:33 | 来源:科技日报 | | [科技]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该项研究由中国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鹏城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22名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尤其是国际科技合作至关重要。中美研究人员一项最新的合作研究,就提供了关于新冠病毒传播方式的重要信息。
该项研究由中国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鹏城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22名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团队27日在《柳叶刀·传染病》期刊线上版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对中国深圳的早期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分析,提供了对新冠病毒的自然史、传播和防控的更多见解,为预测新冠病毒的影响、评估防控措施并指导全球应对提供了证据基础。
在该项研究中,团队对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1月14日至2月12日确定的391例病例和1286个密切接触者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比较了基于症状发现的病例和基于密切接触者追踪发现的病例,并估算了从症状开始到确诊、隔离和入院的时间,对疾病传播的指标及影响传播风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一系列新冠病毒流行病学的关键信息。分析表明,新冠肺炎是一种潜伏期较短但临床过程较长的疾病,病例平均出现症状约5天;在接触者中,家庭接触者及共同旅行者的感染风险特别高;隔离和追踪密切接触会减少感染病例在社区的时间,从而降低再生数(R);儿童虽然不太可能出现严重症状,但其感染率与成人大致相同。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此次研究获得的新冠病毒流行病学关键信息,将帮助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学家、药物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制定其目标和政策,以更好应对全球大流行的挑战。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