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8 04:32 | 来源:科技日报 | | [科技]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大气十条实施后,全国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4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800万吨,一次PM2.5排放350万吨。工业行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燃料清洁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4项政策.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我国科学家论文《2013—2017年间中国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力》,清华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数值模型逐一定量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中各项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评估了大气十条对2013—2017年间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改善情况和健康效益。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课题组、贺克斌院士课题组、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合作在梳理总结5年间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基础上,依托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结合大气化学传输模型和大气污染暴露—响应模型,评估了2013—2017年间中国PM2.5污染改善的主要驱动因素,逐一定量了大气十条各项政策的贡献,研究得到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是首次对大气十条的量化评估。
研究发现,2013—2017年间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从61.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2.0微克/立方米,下降32%。减排是中国近年来空气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对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下降的贡献为91%,气象条件贡献仅为9%。
大气十条实施后,全国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4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800万吨,一次PM2.5排放350万吨。工业行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燃料清洁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4项政策,分别使全国人群PM2.5浓度暴露水平下降了6.6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2.8微克/立方米和2.2微克/立方米。
论文通讯作者贺克斌院士表示,臭氧污染恶化,还需探索PM2.5和臭氧协同防治策略,如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非线性协同控制策略。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