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芳斋 乾隆的“私人影院”

2019-11-13 10:35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曾洁 | [文娱]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酷爱戏剧的乾隆在这里宴集演戏,陪母亲崇庆皇太后进膳观戏。为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成都博物馆“走进重华宫”特展将漱芳斋院落中的一座大戏台按比例做了概念复原向观众展示。

        多年前,《还珠格格》风靡大江南北。剧中,小燕子居住的宫苑名为“漱芳斋”,是一座小巧玲珑、秀丽雅致的院落。还珠十级观众或许还记得,小燕子在这里被罚抄写“鱼家瓢虫”、与容嬷嬷斗志斗勇的趣事。

        然而,有不少观众慕名而来,去故宫探访漱芳斋,却找不到如电视剧里那般热闹的所在。实际上,“漱芳斋”正是重华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宫一直没有对外开放。漱芳斋与御花园相连,是专门用于宴集演戏的所在。相比之前的宫殿,漱芳斋的风格显得明快活泼许多,不仅陈设着诸多文玩器具,而且在院内还有一座单独的大戏台。居于紫禁城内的皇室成员普遍喜爱戏剧,每逢典礼庆贺、良辰吉日都要演戏。

        酷爱戏剧的乾隆在这里宴集演戏,陪母亲崇庆皇太后进膳观戏。为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成都博物馆“走进重华宫”特展将漱芳斋院落中的一座大戏台按比例做了概念复原向观众展示。

漱芳斋的戏台 有先进的“升降舞台”

        成博民俗文物部王苒滢分析,淑芳斋实际上的功能跟影视剧里展示的完全不一样,那里压根儿不住人,更不可能住着一位还珠格格。

        淑芳斋是在乾隆当了皇帝以后,和重华宫一块进行改造的。重华宫是乾西五所之二所,乾西在西六宫以北的地方,靠近神武门,一共有五个所。乾隆当皇帝之前住在乾西二所,登基之后他就把乾西二所改成了重华宫,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进院落,三所就变成了重华宫厨房,头所就改成了淑芳斋,四所和五所就被改成了建福宫花园。所以说淑芳斋这个名字,是从乾隆皇帝之后才开始有的。

        乾隆以前,淑芳斋叫乾西五所之头所,也是一个三进院落。现在看到的淑芳斋是一个有工字形的殿,前面有一个大戏台,这都是乾隆对它进行的改造。前面的院子里有一个大戏台,工字殿的前殿是接待的地方,后殿后来也被改造成了一个小戏台,并没有预留给人休息居住的寝宫。

        漱芳斋华丽的大戏台,位于院落南侧正中,北向正对前殿之门,后与南三房相通,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单层戏台。这里常年歌舞宴乐不断,各种剧目在这里轮番上演。

        别看戏台面积不大,其中可藏着许多奥妙——戏台地表木板铺制,其下有四眼水井,能使音乐共振和谐,唱腔回旋婉转;戏台顶部呈八边形,彩绘蓝底白云团,正中顶棚由方形活板铺成,演天宫戏时扮演神仙的演员可由此乘祥云下降人间,作用类似现在的升降舞台。

        乾隆的日程表中,看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典礼庆贺、良辰吉日时,都会召集戏班进行集宴演戏。为此,他专门将管理戏曲的机构“南府”扩大,不断扩充艺人,还命大学士张照等人编写戏曲剧本,并且在宫中多处都修建或改造戏台——除了漱芳斋,还有畅音阁、同乐园、倦勤斋戏台等。

        从功能上看,漱芳斋是乾隆皇帝临时休憩的地方,也是他表达孝心的场所,尤其到了万寿节、圣寿节、中元节、除夕等重大节日,他都要亲自陪着崇庆皇太后用膳和看戏。后来到了道光、咸丰、同治等朝,皇帝们依然在这里侍奉皇太后或者皇贵太妃等人用膳。

双圆式手炉 雍正赐给乾隆的暖手宝

        在风靡一时的清宫剧《甄嬛传》中,到了白雪皑皑的冬天,各宫小主们手中都抱着一个精致的小炉子,做工精美,令人羡慕。手炉是后宫嫔妃以及文人雅士常备的暖手神器,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不同的工艺制作和装饰,内胆一般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抱在手里既温暖又不烫手。

        在成都博物馆“走进重华宫”特展上,有一件一级文物——红漆描金双圆式手炉,它是雍正赐予乾隆的暖手利器。天寒地冻的时候,乾隆拿出这个手炉,点上木炭,手放在炉子上烤着暖烘烘的热气,想必十分惬意。

        这种用于暖手的小炉子,随着唐朝“西凉国进炭百条”而出现,炉内放有炭火或者尚有余温的灶灰。到了明清时期,手炉已非常盛行,不但造型丰富,圆的、方的、花篮状、南瓜状层出不穷,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与炉身的福禄喜寿、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图案相得益彰,不仅具有暖手的功效,还是冷色调的冬日里一抹扯眼球的装饰品,令如今的充电暖手宝相形见绌。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里对古人取暖的描述最有画面感,住有暖阁、地炕、汤婆子,行则有手炉移动保暖。贾宝玉上学堂,要携带手炉,黛玉出门,也有丫鬟雪雁体贴地送手炉,手炉几乎是出行必备、老少咸宜的神器。

        在故宫博物院里收藏了一幅《月曼清游图》册,是雍正年间著名宫廷画家陈枚画的宫廷美人图。图册共12 开,最后一幅画描绘了一位身穿华贵皮草的贵妇怀抱一个铜质镀金手炉,冒雪缓步而行。这样婀娜多姿的意境,令乾隆皇帝为之折服,他专门赋诗一首:“眷信侵寻槛外梅,倚吟秉烛共徘徊,轻寒不入深庭院,女伴携炉得得来。”

描金漆工艺 清代是辉煌时期

        进入寒冬腊月,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常备的物件,兼具暖手和装饰的功能。明代传世的手炉大多由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到了清代,制作手炉的工艺和材质明显增多,有珐琅、漆器、铜器等,其中以珐琅居多。

        成博展出的这件红漆描金双圆式手炉,做工极为精巧。手炉呈双圆相连式,上有提梁,内设铜盆,与铜丝编罩吻合。炉腹部两面对称开光,内为红漆地,装饰有金龙凤纹各一对。龙头及身部之金色深黄,背鳍及卷云纹金色较浅。凤头、身及翅尖金色较浅,而其轮廓及眼睛用深金色勾出。这个手炉以世代相袭的龙凤为纹饰,又以红色漆为底衬,吉祥喜庆,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息。

        据故宫博物院陈丽华介绍,描金,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的做法,分一色描金、识文描金和彩金象描金等多种技法。我国运用描金漆的工艺始于战国时代,清代是描金漆器发展的辉煌时期,技法多样,工艺精绝。此件手炉金色浓淡成晕,如画家运色,为清代描金漆器的代表作品。

        清朝时手炉已经是工艺品,轻便小巧,可以装在袖子里,也可以作为摆件陈列在书房里。检索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一件清代雍正年间的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就是只看不用的观赏品。

        这件手炉呈不规则却十分对称的长圆形,开光内黑漆地,其上以金漆描绘不同的山水图景。远山近石,亭台楼榭,草木飞鸟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宛如工笔画。值得一提的是,清宫珍藏的手炉内胆中都残留有炭灰,然而这件手炉的内胆却异常洁净,没有任何使用的痕迹。由此推断,它并非暖手的实用器,而是用以观赏和陈设的工艺品。

乾隆《多禄图》为母亲寿辰的特别礼物

        《甄嬛传》中,孙俪饰演的甄嬛极具谋略,她辅佐弘历登基成为乾隆皇帝,还要提防心思缜密的养子伤害自己和幼子。

        真实历史中,钮钴禄氏(1693-1777年)是雍正的熹妃,也是乾隆的生母。乾隆皇帝是一位出了名的大孝子,他继位之后,钮钴禄氏尊为崇庆皇太后,一生享尽荣华,其寿数之高在清朝历代太后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成博“走进重华宫”特展中可以看到,乾隆皇帝尽管日理万机,还要抽出时间陪母亲看戏、操办寿宴,甚至在母亲寿辰的时候亲笔绘画《多禄图》。

        至于乾隆御笔画功如何,且看画面上两只像袋鼠一样立起来打架的小鹿,脑补一下崇庆皇太后生日的心情:儿砸,有你这份孝心就够啦。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也是从事书画创作活动时间最长的皇帝。2017年4月的上海拍卖会上,乾隆御笔以400万元天价成交。据《石渠宝笈》《盛京故宫书画录》记载,乾隆的一生至少画了1400多幅画,写了上万幅书法作品。

        乾隆皇帝学习绘画的起点很高,孩提时,就和叔叔允禧、允禄,西洋画家郎世宁等名家探讨画理、切磋画艺,得到了艺术启蒙。加上身处紫禁城,宫廷中不计其数的书画收藏品,为他培养审美情趣、学习临摹技法提供了诸多便利,当然,不少名画也被他盖章盖到“毁容”。

        尽管笔耕不辍,但乾隆对自己的画作显然没有自己写的诗歌那么自信,他毁掉了大多数不如意的作品。现存的乾隆御笔,主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例如《岁朝图》轴、《写生小景四种》卷、《写生花卉图》卷、《多禄图》、《寿星》轴、《岁寒三友图》轴、《画大士像并书心经图》轴等。

        这些画作是介于工笔与大写意之间的小写意,笔墨简练,主题突出,重意态神韵而轻外貌形态,画面具有淡雅古朴的文人书卷气。

        绘画的真谛是什么?乾隆在《石渠宝笈》里写道:“出以己意,任意为之,不拘于规矩法律”。意思是说,我想咋画就咋画,不要用画画的技法规矩框住了我的想象力。

三次万寿图 展示崇庆皇太后寿宴场景

        《多禄图》中,五只体态悠闲的鹿在幽静的山林间嬉戏,旁边御题“于避暑山庄见呦鹿卓立而戏,辄写其畅适之意。且鹿为不老之寿,装以成轴敬献慈宁,用介眉寿也。”

        乾隆皇帝借有“不老之寿”寓意的鹿,为祝贺母亲寿辰写生。画作采用了平远法构图,画了五只体态悠闲的鹿儿在幽静的山林间嬉戏的景象。山石树木的运笔轻快疏秀,墨气华润蕴藉;鹿的造型简约概括,显现出其以线塑形的写实功底。让人联想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意境。

        由于是敬献母亲的寿礼,乾隆没有用正章,而在画面中用了四枚闲章:题跋之后使用了“德充符”和“会心不远”两枚闲章,字画左侧中部钤有“万有同春”印章,画的右下角钤有“乐意寓静观”印章。

        乾隆曾在崇庆皇太后六旬、七旬、八旬寿辰时,命画师画过三次万寿图,定格为母亲庆生的欢乐场面。展厅入口右侧《崇庆皇太后万寿图》轴第四卷的局部图复制品,描绘了崇庆皇太后六十岁寿辰举办盛大庆典的场景。乾隆十五年(1751年),崇庆皇太后六十岁寿辰。文武群臣聚集北京,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的高粱桥,十余里路张灯结彩,戏曲、杂技、舞蹈等各种文艺节目纷然杂陈,令人目不暇接。这幅《万寿图》上人物繁多,场面恢弘,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庆寿场面,也让乾隆的孝心感天动地,日月可鉴。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0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