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05:00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 [文娱]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打卡式旅游”越来越普遍。千里奔赴网红景点、拍美照、发朋友圈,“速食主义”的旅行方式日渐成为主流。我们一边对父母走马观花似的跟团游表示不屑,一面却乐此不疲地“打卡”,践行着“真香”定律。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让不少人意犹未尽。有人选择“朋友圈里看世界”,也有人选择“出门看世界,装扮朋友圈”。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7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
在这两年的出行热潮中,“打卡式旅游”越来越普遍。千里奔赴网红景点、拍美照、发朋友圈,“速食主义”的旅行方式日渐成为主流。我们一边对父母走马观花似的跟团游表示不屑,一面却乐此不疲地“打卡”,践行着“真香”定律。
对“打卡式旅游”,不少人略带嘲讽地挖苦,认为其剥离了旅行的本质意义,将旅行庸俗化为一种单纯的炫耀。这种观点固然有其道理,无论是对网红景点的热捧,还是对旅行照片的挑剔,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渴望被关注、被肯定的心理。在“朋友圈社交”的裹挟下,这样的展示心理其实很正常,也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这种“打卡式旅游”并非全然刻意为之。假期少、假期短、假期集中的现实状况下,从网络上寻找口碑最好的城市、景点、餐厅,不失为一种集约高效的出行选择。因此,游客的扎堆就在所难免,“人从众”的背景下,要想完全放松地沉浸到旅游场景当中,进行深度游览或长时间体验,恐难如愿。
因此,“打卡式旅游”的流行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改变这种浅尝辄止、赶场式的旅行方式,需要对游客进行理性引导,需要更充分和自由的休假,也需要更丰富和多元的旅游业态。在现实不尽如人愿之时,一味把责任推给个体,简单却也不免粗暴。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