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3 08:32 | 来源:于见 | | [产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司拟收购的股份数量仅为佳盈兴隆所持银联商务的其中一部分,最终转让价格及数量尚未确定”
作者 | 于斌
来源 | 于见(ID:mpyujian)
银联商务早在2002年就已经成立,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银行卡支付及电子支付受理环境建设的企业,从2011年首批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之后,银联商务的收单业务得以飞速发展而逐渐在国内占据主流。
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尚未普及,银行卡刷卡消费“一家独大”的过去,银联商务一直是国内收单业务的“头牌”。在知名咨询机构尼尔森发布的《2016年度亚太地区收单机构排名表》和《2016年度全球收单机构排名表》中,银联商务连续5年上榜,排名全球第14,是连续四年的亚太收单机构榜首,其全币种交易金额在当年累计达到了2.388万亿美元。
但从2016年之后,全球范围的大众消费领域就开始迎来了移动支付的浪潮,以支付宝、腾讯财付通等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平台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革了曾经行业“霸主”银联支付的命。
而随着移动支付对小微商户的影响越来越大,银联商务在传统的线下收单业务市场上也在面临被支付宝与腾讯财付通慢慢蚕食的境地,这让银联商务的优势根基受到挑战,再加上它劣势明显的移动支付领域在整体支付市场中的比重逐年增高,银联商务后续发展的危机重重。
在过去,银联商务都是这么介绍自己的: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联控股的,专门从事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和提供综合支付服务的机构,成立于2002年12月,总部设在上海市浦东新区。
而随着线上互联网及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主流,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支付两家独大,C端市场和中小微商户市场生存空间受到不断挤压的银联支付开启了它新的定位,即“银联商务是中国银联控股的,专门从事线下、互联网以及移动支付的综合支付与信息服务机构”,在战略方向上力求参与到移动支付领域的争夺中来。
但聚焦在大众层面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新战场似乎并没有银联商务的位置,时至今日,银联商务赖以生存的仍然是B端支付服务领域,这当然是它作为“国家队”的传统优势。但在C端,它的“奋起直追”不仅没有多大效果,甚至市场份额还在不断缩水。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失意者”银联商务
根据银联商务的官方介绍,截至2019年3月底,银联商务实体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服务特约商户828.2万家,维护POS终端926.4万台、服务自助终端79.5万台, 2018年全年受理综合交易72.6亿笔、金额28.6万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支付服务机构之一。
可以看出,布局了几年移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的银联商务还没有将自己的线上优势发挥出来,传统线下收单业务仍然还是其业绩主营亮点,在第三方支付领域,银联商务目前已经称得上是彻彻底底的“失意者”了。
根据艾媒咨询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在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中,“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商务”分别以39.03%、27.01%和16.98%的市场份额跻身前三位。当时的银联商务在传统收单业务上拥有着近乎“无敌”的优势,所以这不到两成的份额一度“跌破了很多人的眼镜”。
可这只是银联商务在第三方支付领域丧失存在感的开始。在Analysys易观发布的2018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中显示,进入到2018年Q1,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环比增长6.99%,总交易规模超过四十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其中市场交易份额的前两名仍然是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拉卡拉跃升至第三名,三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63.41%、23.03%和5.37%。
与此同时,在2017年度还是国内移动支付第三把交易的银联商务市场份额下滑到了仅仅只有0.69%,在所有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排名第八。
时间继续来到2019年3月,Analysys易观又发布了2018 年第 4 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 报告显示在2018年最后一个季度里,国内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总规模达到47. 2 万亿元人民币,环比提升7.78%。
支付宝与腾讯财付通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其中支付宝占据53.7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腾讯财付通是38.87%,在前十名榜单中新兴第三方支付平台壹钱包、百度钱包、苏宁金融等上榜,而拉卡拉和银联商务则直接被计入“其他”中,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支付市场中,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三个细分领域市场格局差距较大,移动支付市场存在明显的双寡头格局,互联网支付相对均衡,银行卡收单则是银行和支付机构平分秋色。不过,由于移动支付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规模,且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移动支付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从整个支付市场来看,得移动支付者得支付天下。支付宝和微信依然占据着明显的领先地位。”
这是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话,也是业内几乎公认的行业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具备传统优势的银联商务正在国内的这场支付市场大战中逐渐丧失主动权。
为什么银联商务在早期优势那么明显的情况下仍然做不好?原因很复杂,但总而言之,传统银行机构的“复杂”背景注定了它无法像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样快速摸清移动支付的脉搏,从而导致了它在移动支付体验上几乎与支付宝、财付通等不是一个量级。
以银联商务在2017年12月推出、近年大力推广的银联“云闪付”为例,该款独立支付APP产品在上线后遇到了诸如“无法更换账号”、“网络延迟严重”、“用户交互体验极差”、“小额支付免密安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让很多用户即使在官方拉新活动的吸引下下载了APP,却无法保持长期的留存。
据2018年末的银联“云闪付”官方数据显示,云闪付注册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人,但是活跃用户数却只有1000万人左右,这种比较低的活跃用户数字无疑暴露出了银联商务在其自身产品体验上的问题。
支付宝、腾讯财付通两家独大,各类新兴互联网支付平台层出不穷,而自身产品体验却又迟迟跟不上节奏,这些因素最终让银联商务在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话语权“完全丧失”。
压力之下积极应对,但成效甚微
面对自己的收单业务大本营被蚕食、行业未来移动支付业务市场份额逐年降低,银联商务自己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年来,无论是B端业务还是C端业务,银联商务都做了不少尝试,希望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国内支付市场中破局。
在移动支付领域,银联商务这几年对国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跟进不可谓不迅速,包括网上支付、移动支付、NFC支付、人脸支付等在内的各类新型支付方式都陆续被推出。同时,银联商务还围绕自身传统的商户优势和线下优势,积极打造包括互联网金融、大数据、O2O营销、物流撮合等各类产品在内的综合支付服务和信息服务体系,希望构建一个属于银联商务的“支付+”体系。
但说实话,银联商务的这些动作看起来“好看”且及时,但几乎都是在支付宝等引领了市场潮流之后的玩法,且这些新兴支付方式、场景领域的尝试在用户体验上一直无法做到像支付宝、财付通一般,再加上银联商务先天不具备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电商、社交粘性,高活跃的线上流量导入十分缺乏,所以这些动作并没有帮助银联商务改善自身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处境。
于是银联商务又陆续推出了“全民付收银台” 移动收单、“天天富”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大华捷通”物流撮合平台、信息管理与ERP产品等来探索B端支付市场。
不过这些B端领域的尝试存在感仍然不高,特别是在C端移动支付占据支付市场大头的情况下,这些尝试注定了它不会占据主流。
以银联商务在2013年成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天天富”为例,该平台集融资、消费贷、保理、理财、互联网车险等金融业务于一体,理财产品涉及基金产品、活期理财以及定期理财等。
据“天天富”官网介绍,该平台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商户的POS交易流水,进行风险评估和综合信用评估后,在650万庞大的中小微商户客户群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的数据信息撮合平台”。
基于传统的POS收单业务优势,银联商务积累了大量的线下POS商户以及海量的交易数据。银联商务围绕POS商户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可以形成固定的客户资源,在授信评估和贷后监控上也占据竞争优势,这是银联商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先天优势条件。
不过,天天富的理财产品却一直在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时性、完整性上面临质疑,其用户规模也始终有限,单一的POS机商户客户让它的未来发展面临很大的瓶颈;
而在线上平台运营上,银联商务相对竞争对手们来说几乎没有优势,在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苏宁金融等互联网巨头的围剿下,银联商务在运营能力上处于下风;
最后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对互联网金融以及资管业务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银联商务布局互联网金融之后要面临的监管风险非常大,这也是银联商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未来要面临的很大困扰。
总的来看,不管是移动支付还是各领域的支付相关业务尝试,银联商务这几年都在积极应对,不断有新产品和新动作传出,但从结果上来看,它的这些努力都成效甚微。
不过,在竞争激烈的第三方支付领域,银联商务作为老牌支付机构仍然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场景优势,在支付牌照越来越“值钱”的今天,银联商务还是有一定机会在一些细分领域获得自己一席之地的。但在移动支付领域,短期内银联商务是没有办法再回到主流视线里来了。
“估值下降”疑云背后,银联商务转型前景不妙?
可能正是因为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不顺,银联商务还曾陷入“估值下降”、“估值频繁变化”的疑云中,这无疑也是银联商务在面对转型移动支付的“阵痛”之后的产物。
2018年5月,天业通联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其控股股东关联公司西藏佳盈兴隆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有的银联商务的股份,交易总额在3亿元至3.6亿元之间”。
按照天业通联的公告,“转让方合法持有目标公司6117.29万股股份,占目标公司总股本的3.82%。双方一致同意,在评估报告/估值报告、2017 年度财务数据以及银联商务股份历史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双方协商确定股份的转让价格以及转让的股份数量,本次股份转让交易总金额不低于3 亿元人民币且不超过 3.6 亿元人民币”。
按照这笔交易推算,银联商务的整体估值只有95亿元还不到,而银联商务在几年前的估值就已经达到了180亿元的规模,这种估值的“巨额下降”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随后天业通联再次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收购的股份数量仅为佳盈兴隆所持银联商务的其中一部分,最终转让价格及数量尚未确定”。这种“模棱两可”让银联商务估值变得充满疑云,结合银联商务近些年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失败”,“估值疑云”让更多人开始唱衰银联商务。
而在此之前,银联商务的估值已经经历了好几次变化。
2013年底,雅戈尔出资3.4亿元持有了银联商务4.04%的股份,按照这个数据估算,银联商务此时的估值约为84亿元人民币;2016年底,雅戈尔以6.51亿元的价格转让了银联商务3.49%的股份,此时银联商务的估值达到了186亿元;
在2017年初,卡友支付将持有的银联商务0.278%股权以1.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上海云熠,此时银联商务的估值微降至180亿元。
然后就是2018年5月估值骤降到95亿元的“疑云”,最终银联商务的“估值疑云”到了这段时间才有了最新的进展:根据天业通联的最新公告,其转让标的为银联商务1.4348%的股份,交易价格为 33000万元人民币。按此估算银联商务的估值应该有230亿元人民币左右,到此银联商务的“估值骤降”疑云才算有了一个合理的结果。
虽然“估值下降”最终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乌龙”,但不可否认的是,业界对其估值下降的讨论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银联商务在国内支付领域越来越“衰败”的现实,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才有大量的业内人士相信这种乌龙、才会导致这类估值“疑云”的产生。
一个很大的共识就是,银联商务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面临移动支付市场的转型阵痛,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短时间内已经没有了银联支付的位置。至于未来它有没有可能继续重回“巅峰”,这还要看银联商务自己能否找到突破口。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