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备受市场关注的蚂蚁小贷ABS暂停发行事件,伴随蚂蚁金服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的增资,以及此后ABS产品的续发,似乎已归于平静。
但风平浪静背后,蚂蚁金服的降杠杆之旅,则刚刚启程。
目前,蚂蚁小贷ABS存量规模依旧巨大,在蚂蚁金服大手笔增资后,两家小贷公司的杠杆率依旧远高于监管新规的要求。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在蚂蚁金服两家小贷公司累计发行了152只ABS产品,总规模为3510亿元;其中,处于存续期状态的依旧有130只,对应产品规模为3155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尚处于存续期产品对应的产品发行规模,并不等于存续期信贷规模,因此不可用它测算。2018年以来,蚂蚁小贷ABS的发行规模为369亿元,较2017年3-4季度的928亿和769亿已大幅减少,但对比2017年一季度的335亿元则处于持平状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蚂蚁小贷ABS正“走在达标的路上”,监管部门允许其续发小贷ABS为蚂蚁金服提供缓冲期,调整时间为1年。
小贷ABS高利润后的高杠杆
蚂蚁金服利用小额贷款ABS这个低成本负债工具,魔术般地撬动了超过3500亿元的信贷规模,获取丰厚息差。
而秘密就在于:蚂蚁小贷ABS的出现,让其得以摆脱资本约束,且借助债券市场获得比其他融资途径便宜得多的资金来源。
蚂蚁金服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均位于重庆,分别是:2011年6月1日成立的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蚂蚁商诚小贷”)和2013年8月5日成立的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下称“蚂蚁小微小贷”)。
2013年7月,东证资管-阿里巴巴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发行,原始权益人为蚂蚁商诚小贷,发行规模5亿元。
彼时,资产证券化试点刚重启不久,交易所资产证券化市场尚处于早期拓展状态;“东证资管-阿里巴巴X号”也是试水之作,整个系列共有10期,总规模50亿元。2014年9月,该系列最后一期发行完毕。
2014年,阿里推出基于电商平台的消费贷款产品“花呗”,迅速斩获海量用户;2015年,个人无抵押“现金贷”——“借呗”面世。而京东金融的白条、金条则复刻了蚂蚁金服的两款产品;腾讯金融则有类似借呗的产品“微粒贷”;百度亦在此前推出“有钱花”卡位。
关键时点到来:2016年6月,蚂蚁小微小贷作为原始权益人发行首单ABS产品,基础资产为花呗形成的资产,规模20亿;同年8月,蚂蚁商诚小贷作为原始权益人发行20亿元ABS产品,基础资产为借呗的贷款。
至此,蚂蚁金服在消费金融业务上架构起了一台高效的机器:前端,花呗、借呗通过无远弗届的互联网快速拓展消费场景和使用人群;后端,两家小贷公司将前端形成的资产,迅速打包,高效卖出。
大规模的低成本资金,为借呗、花呗扩张提供了支持:2015年-2016年恰逢中国债券市场牛市,大量AAA评级公司的债券发行利率可低至4%-5%。
蚂蚁小贷ABS的优先级始评级为AAA,而前端借呗、花呗的年化利率,则大约在15%-18%。这使得即便债市在2017年迎来熊市,发行利率上升了数个百分点,蚂蚁小贷依旧具有足够大的息差空间。
这也给蚂蚁金服在前端抢占市场创造了优势。例如,借呗产品日利率水平为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与微粒贷、京东金条等相比,具备一定利率优势。
2017年,消费金融迎来盛夏;蚂蚁小贷ABS开始爆发。
Wind数据显示,2016年,两家蚂蚁小贷公司发行的ABS规模达到了490亿元,2017年全年发行规模进一步飚升至2692亿元;而2015年,这个数字仅为60亿元。
相比之下,另外几家互联网金融巨头逊色得多。2015年9月15日,京东金融发行了类似的ABS,截至目前,发行25期,总发行量为328亿元;百度“有钱花”,发了两期,总规模12.6亿元。
ABS业务给蚂蚁金服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根据阿里巴巴财报,2017年全年,蚂蚁金服以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名义,向阿里巴巴支付的利润分成合计达到49.46亿元。按照37.5%的分润比例折算,2017年全年,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达到131.89亿元。
而根据最新的公开数据,2017年上半年,蚂蚁小微小贷营业收入为14.9亿元,净利润为10.2亿元;去年前三季度,蚂蚁商诚小贷净利润44.93亿元,为上年全年净利润的两倍多。
市场人士分析称,从2017年财务数据来看,蚂蚁小贷带来的利润,或已成为蚂蚁金服最大的利润来源。
监管转向:2.3倍杠杆约束压顶
2017年四季度,主营现金贷的趣店赴美上市,因其强大的盈利能力而颇受华尔街追捧;但随着舆论对现金贷暴利与原罪的质疑,趣店股价暴跌的同时,也引来监管部门的紧急关注。
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并实施《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141号)(简称“141号文”);一周之后,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简称“56号文”),对网络小贷业务进行整顿,要求重新审查网络小额贷款经营资质,规范网络小额贷款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经营网络小额贷款的机构。
为应对两个监管文件的影响,蚂蚁金服随后开始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进行增资,合计注册资本从此前的38亿元提升至合计120 亿元。
受此影响,证监会一度暂停了蚂蚁小贷ABS的发行工作,并引发市场与媒体关注。此后,证监会再度放行蚂蚁小贷ABS,但监管态度明显:防风险、降杠杆。
与蚂蚁选择了小贷公司不同,京东金融发ABS融资主要借助的主体是: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
Wind数据显示,京东发行过的25只小贷ABS产品中,有23期的原始权益人为京东世纪贸易;目前,处于存续期状态的尚有24只,对应的发行规模为325亿元。
“京东发的ABS和小贷公司的关系不太大,主要通过贸易公司形成应收账款的方式发的。”一位熟悉京东金融业务的市场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整体而言,京东的ABS没有什么过大降杠杆的压力,“一些小额贷款的产品可能(杠杆)会超,需要降一些。”
与此同时,市场传出蚂蚁金服旗下网商银行将赴银行间市场发行信贷ABS融资的消息,并引发部分市场人士对蚂蚁金服信贷业务切换市场杠杆的猜想。
从目前的监管规则来看,银行间市场可用的杠杆,远高于小额贷款公司1.5-2.5倍(位于重庆的蚂蚁小贷则为2.3倍)的杠杆上限。
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网商银行未来确实打算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信贷ABS产品,但基础资产并非个人消费贷款,而是网商银行提供给小微企业的经营贷款。
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发现,网商银行2015年6月25日开业,而银行间市场要求发行信贷ABS产品的商业银行,营业时间需要在3年以上。这意味着,网商银行的信贷ABS产品,最快也得等到下半年才能发行。
“在银行间市场发信贷ABS,可以使用的杠杆倍数,比严格监管后的小贷ABS肯定更高,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杠杆要求,理论上是可以不断做的。”北京一位熟悉银行间信贷ABS的市场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主管单位央行、银保监会相对谨慎,“肯定对总量会有一个控制”。
该人士续称,从目前网商银行To B端的业务定位来看,不太可能成为替代两个蚂蚁小贷公司此前扮演的角色,除非“未来网商银行拿出一部分信贷额度来对接给花呗和借呗,然后网商银行通过银行间的ABS来放杠杆”,但在他看来,目前监管政策趋严,“相信无论是蚂蚁,还是监管部门,短期内不可能会开这个口子。”
《电鳗快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