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0 09:25 | 来源:证券时报网 | | [汽车]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根据Uber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的材料,其IPO定价在44至50美元之间,发行1.8亿股股票。
趟过风口浪尖的十年后,共享出行鼻祖Uber终于站在了纽交所门前。IPO研究网站IPOBoutique.com公布的信息显示,Uber计划于美国时间5月10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代码为UBER。只是,在众多光环之下,Uber似乎仍困难重重。
股价偏向保守
根据Uber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的材料,其IPO定价在44至50美元之间,发行1.8亿股股票。如果以发行指导价区间上限计算,乘以发行后的总流通股股份,该公司市值将接近840亿美元。据悉,Uber此次股票发行可最高筹集90亿美元,或成为美国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IPO,也将跻身美国史上前十大IPO。届时,许多早期员工将成为亿万富翁,公司也将成为众多普通投资者所拥簇的对象。
不过,Uber还没有走出烧钱扩张的商业模式,也没能给亏损止血。招股书显示,Uber在去年录得营收112.7亿美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42%,但全年的运营亏损为30.33亿美元,研发支出4.57亿美元,调整后的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仍为亏损18.5亿美元。有海外媒体指出,从2016年以来的三年时间里,Uber的运营亏损超过了100亿美元。
对于抢先一步上市的竞争对手Lyft,当前股价已远远低于发行价。目前,双方正烧钱来争夺市场份额,暂时看不到休战的迹象,这也导致Uber在IPO定价方面偏向保守。
Uber也在招股书中坦承了盈利困难:预计在可见的未来运营支出会显著增加,可能不会实现盈利。不过,该公司进军了多项业务,包括外卖、共享电动单车和自动驾驶,并大力推动国际化,将自身定位为“全球运输平台”。在投资者看来,这一定位大有对标亚马逊的意味。有分析人士表示,高估值背后是Uber对于多元化业务的探索,Uber目前的估值是远远超过Lyft,体量上也大有优势,其上市后的走势依旧值得期待。
就在上市之际,网约车巨头Uber和Lyft的司机在美国多个主要城市、英国、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展开罢工,并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工作条件和工资苛待问题。一直以来,Uber和Lyft司机都被归类为承包商,而不是企业正式雇员,这使他们无法享受到某些福利,如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等。两家网约车公司也都在各自的S-1文件中承认,将司机视为为承包商是其商业模式的关键。
背后的赢家
Uber上市在即,而高盛将成为一位出色的“投资人”。2011年,高盛运用自有资金对Uber下注500万美元。如果Uber上市一切顺利,并获得估值区间中最高的价格,那高盛将获得6亿美元的回报,回报率达到12000%。
招股书显示,软银、标杆资本、基金管理公司Expa-1、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五大机构股东共持有Uber 43.8%的股份。Uber上市,软银将成为最大赢家。2018年初,软银入股Uber,斥资77亿美元收购了约15%的股权,当时Uber正面临一系列危机,估值约为480亿美元。Uber上市可为软银旗下愿景基金收获近30亿美元的账面利润。
近年来,Uber相继退出中国、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与此同时,软银一直都在监督Uber,使其专注于自己的核心市场。
2016年8月,Uber以60亿美元的价格将优步中国出售给滴滴出行。根据当时的协议,Uber获得了滴滴52052548股B-1系列优先股,这部分优先股只有在滴滴IPO或者所有优先股股东同意或者其他情形下,才能转换为滴滴的普通股。
招股书显示,2018年Uber最核心的其他收入主要是32.14亿美元的剥离收益和19.96亿美元的未确认投资收益。剥离收益源自Uber对俄罗斯和东南亚业务的剥离,而未确认的投资收益则得益于滴滴估值的提升。由此可见,Uber上市,滴滴也是功臣之一。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