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场趋势存在惯性,虽然政策底、估值底已经明确,但整体下降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观,信心不足导致反弹难以持续,反复探底。”东吴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投资顾问孙玮表示。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2012年也曾发生。其时,市场自下而上的内在价值已经凸显,且政策在年中就已出现较为明显的边际转向,但直到年底金融数据及经济数据企稳回升后,市场才迎来快速反弹。
长江证券分析师包承超指出,从2012年的反弹可见,大多数时候,经济与企业盈利才是市场的基础,最终政策的边际转向需要经济数据的持续验证。同样,在市场情绪低落时,估值低不能作为市场底部的主要理由,经济预期与盈利回升才应作为判断底部的重要条件。
孙玮表示,市场依旧在去杠杆的力度与时间跨度上存疑,且受外围环境影响后经济数据能否有新的亮点与突破点也是市场担忧的因素之一。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或成为市场悲观情绪的宣泄口。“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0%,较6月低位持平,不及市场预期。季调环比增速0.48%,虽较6月略回升,但仍处今年以来偏低水平。如果说6月工业增速回落与高基数效应有关,那么高基数效应消退后,7月工业增速依旧低迷,则是对经济回落的进一步确认。”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表示。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从政策出现边际转向,到传导至经济数据层面需要一个等待过程。
但是经济数据的亮点却是更加突出。一是新兴产业增加值高速增长。1-7月,工业增加值增速6.6%,而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1.6%、9.0%和8.6%,均远高于工业整体增速。二是新产品产量增速较高。7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68.6%,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21.0%,集成电路产量增速14.5%,均远高于传统工业品产量增速。
虽然本次市场底的形成过程可以借鉴2012年时情形,但外围市场的不确定则增加了市场底的复杂程度。新时代证券研究所投顾总监刘光桓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利多消息不断,有利于A股市场的企稳筑底,但还需要消化外围市场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A股市场有可能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才会真正构筑出一个市场底来。
市场重心将震荡上移
从以往历史看,真正的市场底是多重因素构成的,其形成有多种形式。这一形成过程则决定着大盘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基调。
“有V形底,主要是由重大政策利好刺激而形成;还有双底、三重底、圆弧底,一般是市场磨出来的底。”刘光桓表示。
海通证券分析师荀玉根表示,A股正处于第五轮牛熊周期的底部。前四次除2008年那次外,其余三次1994年7月-1996年1月、2002年1月-2005年6月、2012年1月-2014年6月都是以时间换空间的震荡圆弧底。
“这轮圆弧底的打磨仍需时间,宏微观基本面自2016年二季度以来已经见底企稳,但是去杠杆背景下资金供求一直紧张,圆弧底右侧即新一轮牛市要等去杠杆高峰过去,资金供求关系出现拐点。”荀玉根表示。
指数的中长期走势与市场预期较为一致,即震荡中重心稳步上移。但短期看,15日沪指的长阴线再度拉响二次探底警报,但另一方面,指数罕见的连续缩量,又表明杀跌动能不足。短线分歧该如何看待?
有分析人士表示,回顾以往由政策预期改善驱动的反弹行情,投资者情绪修复有个过程,市场表现为二次探底。比如,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探底1665点,2008年12月9日最高反弹至2101点,此后在2008年12月31日再次探底至1815点;2015年8月26日上证指数探底2851点,2015年9月9日最高反弹至3257点,此后在2015年9月16日再次探底至2983点;2016年1月27日上证指数探底2638点,2016年2月22日最高反弹至2934点,此后在2016年2月29日再次探底至2639点。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市场并不乏支撑反弹因素。孙玮表示,前期抱团的医药与消费板块已经出现了松动,这对指数筑底来说是一个好现象,流出的资金会寻找新的热点。且这两个板块近期回调空间普遍在20%以上,估值溢价率大幅回落(消费蓝筹股、成长白马股动态市盈率普遍回落至15-20倍),预示调整末期做空动能消耗殆尽。
同时,陆股通近一月持续大额净流入,也表明A股深度调整后,中长期资金配置意愿上升。
此外,14日MSCI宣布,将实施纳入A股的第二步,把现有A股的纳入因子从2.5%提高至5%。据MSCI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研究部主管谢征傧测算,5%的初始纳入因子预期将为A股市场带来约22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每一次以2.5%因子的纳入,将给A股市场带来11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流入,约为755亿元人民币。
关注科技消费主题
有分析人士称,目前阶段,买什么远比再争论是不是见底更重要。这也是当下一种投资心态的缩影。政策边际改善,估值无论是从绝对值、估值结构、历史分位还是横向对比来看,都处于一个历史底部。每次由悲观情绪引发的下跌,往往都是左侧布局的良好时机。
中信证券分析师秦培景表示,对多数投资者来说,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行业配置上的选择。传统板块分类下的反弹配置可遵循以下思路:第一,消费和医药板块龙头仍然是长期底仓配置首选。不过,消费子行业数据近期普遍走弱,且消费和医药短期都面临持仓偏拥挤的问题,预计反弹偏弱;医药板块中创新药和连锁药房经过近期的估值调整仍然值得增配。第二,周期板块短期有价格催化,但缺乏长期宏观逻辑,只适合博弈。第三,金融板块中的保险是首选。投资端压制因素缓解,保单销售也明显走出一季度的低迷,目前的估值于长于短都是非常好的配置时机。第四,TMT板块近期政策频发,从市场空间和政策催化角度来看,云/SaaS、网络安全/5G和半导体为反弹首选。
中银国际分析师表示,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兼具成长弹性和消费韧性的“科技消费”在消费升级时代具有巨大潜力。在科技产业中,建议选择面向消费端的细分产业。比如,计算机硬件时代选择面向居民端的个人计算机、软件时代选择面向居民端的消费软件。由于消费的需求不容易变化,这些企业的前景也就相对确定。因此,选择面向C端的科技产业,可以减少因为技术前景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从主要的科技消费产品的平均规模增速来看,2018年预计平均增速为18.98%,2020年预计为14.21%,明显高于中国消费增速,从斜率上看也更具持续性和潜力。因此,在科技的叠加作用下,这些科技消费类产品确实为传统科技市场带来了长远的额外增长。
“磨底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期间不排除还会出现巨震。”14日收盘,一市场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不想“一语成谶”,15日上证指数下跌2.07%,报收2723.26点,成交额连续两日处1200亿元下方。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2016年9月底。
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杨德龙表示,市场情绪短期受到了外围不确定性因素的扰动。同时,市场底往往也要比政策底低一些,所以指数还会震荡,但下行空间有限,毕竟估值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鳗快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