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基金规模“单腿”蹦了4年! 4名基金经理“疲惫”苦撑32只基金 

2022-05-08 09:19 | 来源:电鳗快报 | 作者:尹秋彤 | [财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据《电鳗快报》观察,蜂巢基金在2018年5月18日成立,是由银行业资深专业人士发起,具有鲜明基因特质的公募基金。

        《电鳗快报》文/尹秋彤

        还有十几天,蜂巢基金就要满四岁了。这家相对青涩的基金公司,似乎在走一条不寻常的道路,用有限的基金经理“一拖多”好固收类产品。

        《电鳗快报》却发现,蜂巢基金规模扩张很快,但业绩却不甚理想,仅有4名基金经理管理32只基金产品,苦苦撑住这家“小而美”基金公司。4名基金经理何时会精疲力竭?

        规模“单腿”蹦

        据《电鳗快报》观察,蜂巢基金在2018年5月18日成立,是由银行业资深专业人士发起,具有鲜明基因特质的公募基金。创始人唐煌曾任广发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创始人陈世涌曾先后从业过厦门国际银行、兴业银行,在兴业银行时,一度担任过金融市场总部副总裁、资金营运中心总经理、同业业务部总经理。这导致蜂巢基金的全部在管规模为347.28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有2只,管理规模仅0.12亿元;债券型基金多达30只,管理规模达347.16亿元,占该公司总规模的99.97%,属于典型的“单腿蹦”姿势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蜂巢基金347.28亿元的管理总规模,在可比的23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87名,一步一个台阶,轻松跻身前半营。

        “从公司成长规律看,确定‘固收+’战略逻辑是清晰的,除了专业之外,背后还有三个逻辑,一是固收市场规模大;二是有持续的发展前景;三是需要专业机构发展以债券为主导的资产管理。”谈到战略逻辑,陈世涌公开表示,“蜂巢基金的主路径就是‘固收+’,在发展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地、适度地、有选择地添加其他资产或者策略。”

        显然,蜂巢基金还很享受现在的“单腿蹦”发展模式。

        管理业绩差

        有了管理规模,如果投资业绩跟不上也早晚“崴泥”。作为个人系公募的蜂巢基金,更需要通过基金公司优秀的管理能力来获得打开渠道的机会。然而,蜂巢基金的投研力量却比较虚弱。

        据《电鳗快报》观察,蜂巢基金目前仅有4名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数量在可对比的23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34名;4名基金经理管理着32只基金,基金数量在可对比的23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08名。

        从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上看,蜂巢基金4名基金经理平均任职2年又46天,远不及各公司平均任职年限3年又187天,在可对比的23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10名。其中,蜂巢基金在一年内新聘2名基金经理,与此同时则有3名基金经理离职。目前任职时间最短的王宏,任职基金经理仅165天,但已经在管理7只基金了。任职时限仅2年又的3天金之洁,更是肩挑重担,管理着16只基金。

        基金经理数量捉襟见肘,其业绩也是不堪入目。

        廖新昌的蜂巢卓睿混合A、蜂巢卓睿混合C,近一年回报率分别为-21.98%、-22.29%,同期同类基金平均业绩为-9.48%;近2年回报率分别为-16.58%、-17.25%,同期同类基金平均业绩为22.94%;近3年回报率分别为-14.72%、-15.92%,同期同类基金平均业绩为48.56%。显然,蜂巢基金的主动权益投资与同类基金还有很大差距。

        债券型基金中,蜂巢基金旗下的30只债券型基金近3年平均回报率为10.90%,跑输同类基金同期13.74%的平均业绩。

        显然,蜂巢基金目前的投资管理很吃力,投研团队力量较薄弱,这或成其今后发展的障碍。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3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